动态行业近况近日,中基协披露了1Q22基金销售机构数量数据,我们进行解读。很多评论机构在财富管理方面下足了功夫,行业集中度略有下降,不同产品和机构内部差异显著。1Q22 Top3混合非货基金的机构股集中度环比下降20.4bps和57.3bps,Top5和Top10也是如此。我们认为短期竞争加剧或“羊群效应”在头部机构更明显是因为很多机构的财富管理努力。从产品来看,股混基金的集中度高于非货基金,体现了头部机构能力建设的优势。此外,不同类型机构的内部集中度也有明显差异。银行、券商、独立销售机构前3名份额混合基金份额为45.7/27.8/78.1%,前10名份额混合基金份额为83.8/59.0/94.9%。集中度的不同反映了商业模式和发展阶段的不同。总行客户规模/先发优势已经实现,独立机构自然垄断特征依然显现,券商仍处于布局加码阶段。资本市场疲软影响持股数据表现,券商逆势上涨可能是因为数据口径调整。1 q22 top 100机构股票混合非商品基金金额环比下降8.5%,环比下降5.3%。分机构类型看,1Q22银行和独立销售机构的股票混合基金环比下降14.2%和12.6%,券商实现21%的逆势增长。我们推测可能与ETF基金的统计调整有关。混合型和非货型基金前10名机构更加稳定,马太效应增强。混合基金的前八只股票没有变化,招商银行、蚂蚁(6142亿元,QoQ -15.6%)和田甜基金(4639亿元,QoQ -13.6%)位列前三。此外,网上银行理财逐渐成为公募基金的竞争产品,是银行客户在资本市场疲软时期的重要选择。加入非现金理财调整后,1Q22排名前10的机构中有9家是银行,平均环比下降2.9%。降幅明显收窄,体现了货架丰富、客户多层次的银行竞争优势。从财富机构1QAUM和revenue也可以反映出上述判断。向下的资本市场是财富管理机构商业模式的试金石。目前,中资财富机构仍处于以销售为主的卖方模式阶段,资金量随市场冷淡而下降,暴露出其在客户类型、产品类型、资产配置、买家投资和关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和差距。展望未来,财富管理机构需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硬实力,促进买家投资和关怀的转变,主要表现在:1)丰富产品类型,满足特殊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的风险分散需求。2)提高资产配置能力,为客户提出可以跨周期的投资建议。3)践行买方投资,通过投资者教育和陪伴,与客户一起抵御市场低迷,减少其非理性交易行为对收益率的侵蚀。估值和建议维持盈利预测和估值不变。建议关注招商银行、平安银行、中信证券、蚂蚁(未上市)、蔡东等规模效应显著、投资者教育能力突出的头部机构。每个风险基金购买者的投资转变缓慢;基金投资监管制度的调整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